一座红色砖墙建筑颇为引人注目,这里原是北京锻压机床厂老厂房,工业风犹存,内里却已腾笼换鸟。
2021年9月13日,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在此开厅运行,这也是全国唯一实现市、区、街(镇)、居(村)四级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的综合性政务大厅。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建设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落实北京新两翼规划布局、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的具体体现。
大厅里,北京亚幕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孔先生正在办理市电影局的电影片审查业务。“以前要大老远去市里办,现在来这儿就能办了。不愧是副中心,这里的科技范儿太足了,自助机上就能办。”
作为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这里大范围的应用了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智能自助终端带来“智能无感”服务的革命性变革,轻点鼠标、人机对话,无需繁琐的操作,便可轻松、高效地完成,基本可在10分钟内办结。
在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之前,北京东部的市民企业要办理市级事项,只能长途跋涉赶往六里桥的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
如今,在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也能够轻松的享受到“同质同效”的办事服务体验,“东、西”呼应的政务服务新格局为市民公司能够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
目前,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北京市12个区4595个事项和副中心34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300项便民服务事项,累计接待办事群众60余万人次,完成市、区两级事项审批47万余件,全程网办占比达到100%,群众满意度接近100%。
服务无止境,作为服务企业群众的一线窗口,这里始终站在改革前沿,做到企业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全市范围内,我们率先实现了海关业务进驻,助力副中心提振外贸服务能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咨询、办件237件。”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负责人崔海介绍。
为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大厅内设立了多个如“百宝箱”似的服务中心和工作站,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州分中心、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通州工作站陆续落地,目前已为副中心公司可以提供贷款、贴息等金融业务共计2010笔,涉及金额75.93亿元,提供专利预审支撑服务425件,知识产权维权咨询66次,受理商标注册、质押、转让等业务1915件。
“您好,我是‘政管家’,请问有什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您的吗?”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后台,工作人员王梓烨正在通过企业微信与企业连线。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机制,依托“政管家”企业微信在线解决企业群众需求,截至目前,已服务企业2486家,对接需求6111条,解答诉求6111条,满意率和解决率均为100%。
政务服务,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企业。城市副中心通过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来回跑、多头跑问题,让政务服务就近办、一体办、云端办成为可能,实现了政务服务纵向贯通、横向联结和线上线下相融合,全面增强基层智慧政务能力。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营商环境处处长陈新介绍,在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我们通过技术升级,实现174项企业个人常用信息复用“少填写”,364项可识别电子表单数据“免提交”,211类市级电子证照对比核验“减材料”,审批决定加盖政府部门电子印章“零时限”。
这样的便利,办事人体会最深。“以前得拿着一堆材料跑上几趟,现在就一张执照或者身份证,一次就搞定了。太方便快捷了,再也不担心弄丢营业执照原件了。”李先生办理的是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业务,以前办理该业务,他需要出示企业营业执照等一系列相关材料,现在后台人员通过政府信息共享系统就能获取电子证照。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首开通州万象汇于去年9月正式开门迎客。其中,多家商户通过“一业一证”模式实现准入即准营。
首开通州万象汇北京家家悦超市负责的人介绍,本来我们超市业态需要办理多个许可证,在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通过专门的申报端口申报,同步办理了多个许可证,非常大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城市副中心以贯彻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业一证”政务服务改革为契机,强化改革赋能、推动部门协同、做实审前服务,目前已经推动开设餐饮店、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40个行业“一业一证”服务落地,为123家公司可以提供“一业一证”服务。通过对接有关部门、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组织并且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大型活动举办、新生儿出生、扶残助困等113项“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在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落地,更好满足企业群众“一件事一次办”需求。
打开电脑,登录政务服务云平台,远程视频交流……几个简单的步骤,一家大厂子公司的负责人秦先生就完成了相关手续办理。
视频的另一端,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着从河北发来的材料。政务服务实现云端“握手”,这得益于京津冀“跨省通办”线上互动和联动办理机制的形成。“过去办事得跑北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了。”
按照北京政务服务标准,副中心分别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香河县、三河市、天津市武清区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专区”,创新推出“异地授权、异地出证”模式,率先在京津地区实现了“天津营业执照北京出”,为更大范围的“跨省通办”提供了基础保障。得益于政务服务改革的先行一步,京津冀营商环境加速走向协同。
陈新介绍,通过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城市副中心已完成与河北省事项库及好差评系统的对接工作,为下一步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一件事办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在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方面,已经实现涉企经营、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203个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通过直接生效、备案后生效、认定后生效等方式,破解了跨区域资质资格互认的难题。
十余年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典范。2024年,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成功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区域政务服务协同创新经验》获批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化繁为简,是副中心政务服务一直致力追求的。打破政群壁垒,2024年5月1日起,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开创性地实施了业务咨询的“一号通办”服务,即“一号对外、一号解答”,极大地便利了企业与群众寻找政务服务“大厅”的路径,使流程更加简化便捷。
今年,城市副中心还整合企业诉求渠道,推出“通通办”客户服务平台,为公司可以提供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通的高效服务。
一张闭环图清晰地展示了“通通办”平台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平台以“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快速响应”为核心,将分散在线上端、手机端、电话端等的各类诉求渠道,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企业诉求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实现企业诉求从分散受理到集中研判、联合解决的转变。
“通通办”客户服务平台接到诉求后,平台专业的涉企服务团队,负责对企业诉求统一登记、分类处置、收集反馈。确保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精确的处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平台还打通了部门间的协同办理机制,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和责任主体,确保企业诉求能获得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提高服务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除此之外,平台还通过对企业诉求数据来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更精准发现和把握企业诉求的共性问题、发展的新趋势和潜在规律。利用这些分析结果,为政策制定、助企措施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城市副中心将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继续深化政务领域改革,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协同,统一“一套标准”提升跨省通办质效。
“我们将持续完善线上互动和联动办理机制,扩大通办事项范围,推动京津冀三地双厅融合、多厅融合,携手打造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新样态。我们的‘云窗口’也将向‘云大厅’服务模式转变,真正让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与实体大厅‘同质同效同感同标’的服务体验。”陈新说。
改革的初心就为了人民,动力来自人民,深化政务领域改革,就为了给企业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城市副中心正以实际行动,打造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新典范,为区域经济繁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