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较上年总体放缓,相似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的地区表现分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更快的地区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
从经济总量来看,总量上,经济大省挑起大梁,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实现全国65.0%的经济总量、贡献全国68.4%的经济增量。省级排名基本保持,内蒙古超山西跻身全国第20位;市级排名多有变动,长三角整体好于珠三角。增速上,经济大省分化、西部相对领先、东北相对较缓,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沿边省区和江苏、安徽、湖北等经济大省GDP增速并列居全国前列,广东、湖南落后全国。与上年相比,在经济稳步的增长普遍放缓的形势下,中部增长提速。
从生产端来看,结构上,除山东、河南外,各地二产占比多下降,山西、陕西、宁夏二产占比降幅较大。增速上,西藏、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区一产增长较快,粮食和特色作物均有贡献。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河南等工业高基数、高增长,装备、化工等部分传统产能利用率尚可的同时,新动能持续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拉动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工业加速。重庆、四川三产增速领跑全国,批发零售业、房地产拖累广东三产增速落于全国尾部。
从需求端来看,固投方面,中部地区整体表现较好;基础设施或工业投资拉动西藏、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投资增速领先;云南、广东、广西投资负增,房地产仍是主要拖累因素。消费方面,西藏、河南、湖南、湖北等社零增速领先;海南、上海、天津、北京等消费能级较高的地区消费增长面临挑战。出口方面,东部沿海出口大省多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速水平,集聚度逐步提升;江西、湖南、河南出口负增,拖累中部出口份额下滑至西部之后,安徽表现亮眼,超河南成为中部出口额第一省、超越上海全国汽车出口量第一省;青海、新疆、广西、陕西等西部枢纽口岸型地区出口增长亮眼,主要由新能源、电子科技类产品出口增长拉动。
展望2025年,具有创新优势的东部有望借力人工智能等风口产业的迅猛增长,加速我国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为下游产业生态创新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中西部在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三重因素加持下,具有制造优势、资源优势地区将持续各扬所长,积极拓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的产业规模,寻找出口的新增长点。东北三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上,仍需挖掘冰雪经济、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
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1]分别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2.4%、21.4%、21.4%、4.7%,占比与上年持平;分别贡献全国经济增量的52.5%、21.4%、23.1%、2.9%,西部增长趋势更好、东北增长偏缓。
从GDP规模看,经济大省挑起大梁,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实现全国65.0%的经济总量、贡献全国68.4%的经济增量。2024年广东GDP首次迈上14万亿台阶,江苏GDP以13.7万亿元紧追其后,较2023年普查水平增长6000余亿元,增量领跑全国。由此,粤苏两省经济总量的差距进一步收窄,差距由2023年的近7000亿元降至2024年的4600余亿元。浙江、湖北GDP迈上9万亿、6万亿;安徽、北京GDP迈上5万亿台阶。山西是全国唯一名义GDP负增的地区,较2023年普查水平减少556亿元;黑龙江增量仅6亿元,上述两省仍面临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的挑战。
从GDP排名看,省级排名基本保持稳定,内蒙古超山西进入全国前20名;市级排名多有变动,长三角整体好于珠三角。省级层面,2024年内蒙古积极发力“两重”“两新”政策,时隔5年GDP超越山西、回升至全国第20位,新能源、稀土等新动能加速的同时,以近13亿吨的原煤产量超越山西成为全国第一。市级层面,2024年唐山GDP为10003.9亿元,成为河北首个、全国第27个万亿GDP城市。其他万亿GDP城市中,重庆、宁波、济南、合肥、南通GDP排名前进,广州、天津、佛山、东莞GDP排名后退。
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第五次经济普查对GDP的核算方法和结果进行了修订,全国GDP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万亿余元,增幅为2.7%,各地区GDP也相应调增。主要有两大变动:一是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由成本法改为租金法;二是首次增加数字化的经济调查。因此,服务业更活跃、租金水平更高的如上海、北京本轮GDP调增最多,分别上修了4185.3余亿元、3593.3余亿元,增幅为8.9%、8.2%。修订后,上海成为全国首个“5万亿”城市,自2013年以来首次超过湖南、回升至全国经济总量第9位;北京超过河北。
2024年全年GDP同比增长5.0%,较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区域间经济提高速度接近,西部相对领先、东北相对较缓。根据各地GDP同比的加权平均估算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情况,2024年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GDP分别增长5.1%、5.1%、5.2%、4.4%。与上年相比,在经济稳步的增长普遍放缓的形势下,中部增长提速。2023年中部六省中仅湖北、安徽经济提高速度高于全国,2024年河南、江西也反超全国。
22个地区跑赢或跑平“全国线%),沿边省区与部分经济大省增长亮眼。沿边省区方面,2024年西藏(6.3%)、新疆(6.1%)经济提高速度居全国前二,内蒙古(5.8%)并列全国第三,均为西部沿边省份,除新疆消费增长动能稍弱外,其余“三驾马车”均表现亮眼。2024年12月9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水平发展”,沿边地区高水平发展动能持续向好。
经济大省方面,江苏、安徽、湖北GDP增速均为5.8%,并列全国第三,主导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有力支撑经济稳步的增长。上海(5.0%)跑平“全国线”,主要由于全年投资稳定发力、第四季度出口增速略有回升,扭转前三季度落后全国的形势。湖南(4.8%)、广东(3.5%)经济提高速度低于全国,产业体系转型仍待发力、“三驾马车”中均有两项放缓。
与全年预期增长目标相比,东部经济大省完成度较好。江苏、山东、天津、北京、江西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福建、浙江、上海实现预期目标。其余23个地区增长未能完成目标,其中,湖南、广东连续三年未完成增长目标,2025年湖南将目标下调至5.5%,广东则保持5%;青海、云南、广西等部分重点化债省份受投资增速拖累,低于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海南设定预期目标最高(8.0%),与GDP同比4.3个百分点的差距也最大,“三驾马车”中消费负增幅度全国最高,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GDP增速目标下调至6%以上。
2024年我国三次产业体系为6.8:36.5:56.7,与2023年修订数的6.9:36.8:56.3相比(初步核算数为7.1:38.3:54.6),三次产业体系基本稳定、工业占比略降。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一南一北”的海南、黑龙江一产占比分别为20.5%、19.4%,农业仍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多数省份二产占比保持在35-45%之间,占比高于40%的地区包括两类:内蒙古、山西、宁夏等资源型省区,江苏、福建、江西等东中部工业大省。北京(85.3%)、上海(78.2%)三产结构特征突出,其余地区三产占比多在50-60%之间。
与上年相比,多数省份一产占比降幅在1个百分点以内,占比水平较高的黑龙江、新疆、四川等地区一产占比降幅较大,经济结构向二、三产转型。山东(1.1%)、河南(0.8%)二产占比提升,其余地区二产占比均有降低,进而推高了当地的三产占比,主要受工业量涨价跌、PPI负增的影响。山西(-8.6%)、陕西(-6.7%)、宁夏(-4.4%)等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降幅更大,三产占比增幅也较大。
202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增加值同比增长3.5%、5.3%、5.0%,较GDP增速分别低1.5个百分点、高0.3个百分点、持平。由此,虽然工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支撑经济稳定增长。
从第一产业来看,山东稳居全国第一,广东超越四川居全国第二。西藏、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5%。一方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如新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升至7872.4公斤/公顷,超过上海成为单产能力最高的地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增至3.3%。另一方面,特色作物增产丰收,如甘肃的蔬菜、园林水果、中药材等产量增长近8%,新疆的蔬菜及食用菌产品增长12.0%。
从第二产业来看,东中西部均有亮点,区域分工格局强化。对于东中部工业大省,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高端装备支撑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江苏、广东二产增加值超5万亿,山东、浙江超3万亿,福建、河南、四川、湖北超2万亿。上述工业大省中,除广东外,二产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跑赢“全国线”,工业优势持续集聚。
其中,安徽(9.0%)、山东(8.3%)、河南(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前列。安徽优势动能持续集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近75%,其中汽车(26.7%)、电子设备(26.1%)两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增速亮眼。山东传统、新兴两手抓,1-11月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电子设备、铁路船舶等制造业增速达16.0%、29.3%。河南积极摆脱“富士康手机依赖”,引入比亚迪、中州时代等产业链主导项目,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设备等产业集群,在手机产量持续走低(较上年下降10%)的情况下,光电子器件、服务器、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扩张支撑电子设备增加值增长12.4%,其他重点产业集群对应的化学原料及制品、汽车、电气机械等分别增长18.6%、34.0%、16.3%。
山西(0.0%)、上海(2.2%)、广东(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落于全国下游。山西的煤与非煤均有下滑,原煤产量同比下降6.9%,在全国的产量占比落于内蒙古之后,焦炭、手机、汽车等非煤产品产量同比下降3.8%、29.2%、11.7%。上海的前五大工业行业中,汽车(-3.6%)、通用设备(-2.2%)、电气机械(-0.2%)规上总产值均负增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8%、7.1%、3.3%,但规模和带动力尚小。广东工业增长放缓有两个体现,一方面,工业行业增长面仅51.3%,显著落后江苏的85.0%;另一方面,虽然首位产业电子设备保持13.4%的增速,但专用设备(-4.8%)、汽车(-1.2%)、金属制作的产品(2.0%)、电气机械(2.7%)等其他重点行业增长承压。
对于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速向原材料工业优势转化,特色新动能持续集聚。新疆(9.1%)、西藏(8.2%)、甘肃(7.6%)二产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前三,西藏(18.3%)、甘肃(10.8%)、宁夏(9.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前三。西藏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推进水泥、石材产业布局。甘肃积极推动省属企业未来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色加工增加值增长29.6%,化学原料及制品、煤炭采选、黑色加工等行业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宁夏化学原料及制品、石油煤炭加工、橡塑制品增加值分别增长31.3%、11.9%、15.7%。新疆煤炭采选、有色采选增加值增长15.5%、21.3%,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7.5%、居全国第一。
对于东北地区,受部分重点产业增长承压拖累,工业增速均落于全国尾部。2023年辽宁、吉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全国线年东北三省均落于全国尾部。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2024年黑龙江二产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上年均有收窄,但仍是我国唯一工业负增长的地区。辽宁的石化(-2.4%)、吉林的汽车和石化(-2.0%、-2.3%,1-11月数据)、黑龙江的采矿业(-10.2%)规上增加值同比均负增。
从第三产业来看,重庆(6.8%)、四川(6.3%)三产增速领跑全国,在房地产增加值负增幅度高于全国水平的情况下(-3.5%、-3.4%,全国-1.8%),租赁商务业、软件信息业增长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三产规模居全国前十的地区中,仅广东(2.8%)、河南(4.1%)增速落后全国,尤其广东增速水平落于全国倒数第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两大传统支柱服务业占GDP的9.5%、7.4%,分别微增0.6%、负增2.2%,均低于全国水平。
2024年全国固定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5.0%、2.4%、4.2%;与上年相比,东部投资放缓,中、西、东北投资均明显回升。
其中,中部地区整体表现较好,仅湖南稍落后全国,投资加速是支持中部GDP提速的重要动力。其余区域内省际增速分化。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多高于全国,其增速放缓主要受广东(-4.5%)、浙江(0.4%)、江苏(1.5%)三个经济大省的拖累;天津(3.1%)扭转前两年投资负增的趋势。西部“风光大省”延续近年的亮眼表现,西藏(19.6%)、内蒙古(13.6%)稳居全国投资增速前二;而云南(-7.7%)、广西(-3.2%)、重庆(0.1%)、贵州(0.6%)等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地区,投资提高持续较缓。东北地区投资加速主要由于黑龙江(6.0%)投资扭负为正、增长较快;吉林仍落后全国水平。
分领域看,2024年全国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2.1%(9.2%)、增长4.4%、下降10.6%。与上年相比,工业(制造业)投资加速、支撑作用强化,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放缓、房地产降幅扩大。
工业方面,清洁能源投资拉动西部“风光大省”的工业投资普遍表现较好,制造业具优势的地区则表现分化。其中,内蒙古、宁夏、新疆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提高32.2%、38.9%、1.3倍,明显高于全国23.9%的中等水准。北京、河南、吉林的制造业投资增速领跑,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则均落后全国。
基础设施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整体较好。其中,河北、内蒙古、北京基础设施投资领跑。
房地产方面,整体投资增速高于靠前的地区房地产投资表现普遍好于全国水平。其中,海南、上海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陕西房地产投资止跌回稳。而黑龙江、辽宁的情况不一样,房地产投资负增超20%,其投资提高主要由基础设施拉动,黑龙江的农业投资(2.5倍)、辽宁的制造业投资(14.4%)增长也较快。
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年放缓3.8个百分点(上年同比受低基数影响)。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6%、5.1%、3.7%、3.3%,较上年普遍放缓。
其中,中部降幅显著小于别的地方,河南、湖南、湖北社零同比增速超5%、居全国前列;仅山西落后全国。由此,中部六省社零总额在全国的占比由2023年的24.4%提升至2024年的24.8%。部分东部消费大省的社零表现需要我们来关注,海南、上海、天津、北京负增长,广东增速也显著落后其他地区。
从居民消费倾向看,与2024年全国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7.9%相比,湖北、海南、四川等居民收入水平居全国中游、但消费倾向偏低的地区,居民消费潜力仍有释放空间。与上年相比,19个地区居民消费倾向有所回升,上海(-2.2%)、天津(-1.3%)降幅较大。
同时,多数地区居民消费倾向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江苏、浙江两个消费大省较2019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消费动能较好;而天津、上海、北京、广东、四川等消费大省较2019年降低5-8个百分点,未来促消费政策或将持续加码。
2024年全国出口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较上年加速6.5个百分点。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出口额分别增长7.7%、-2.1%、10.9%、8.1%,较上年均有提速、中部降幅收窄。
从出口额来看,东部出口提速拉动出口额集聚度提高。2024年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六个沿海省市仍为我国出口主阵地,出口额均在万亿人民币以上,合计贡献全国出口额的73.0%,占比较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继2023年反超江苏后,2024年仍稳居全国第二、领先幅度扩大。
中部出口份额下滑至西部之后。2024年中部六省贡献全国出口额的9.2%,占比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落于西部地区(9.9%)之后。其中,安徽超河南成为中部出口额第一省、超越上海全国汽车出口量第一省,2024年出口额5797.5亿元,全年出口额首次超越河南、成为中部出口第一大省;“首位产业”汽车出口量95.4万辆,超越上海(80.0万辆)成为全国汽车出口第一省;出口额961.4亿元,与上海的差距持续缩小,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3.5%。
从出口增速来看,新能源产品出口拉动西部枢纽口岸型地区出口增长亮眼,青海(47.4%)、新疆(22.3%)、广西(22.1%)、陕西(16.5%)出口额同比增速居全国前五。对于青海、新疆、广西,除了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较好增长外,新能源产品出口多呈现爆发式增长。如青海的多晶硅(增长73.7倍)出口额全国第一、单晶硅棒首次出口便居全国第三、锂离子蓄电池(增长77.5倍)增速全国第一,合计占全省出口额的38.6%;新疆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增长53.1%;广西的锂离子蓄电池(96.8%)、电子元件(65.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附件(74.4%)出口增速亮眼,拉动全省出口额增长近9个百分点。对于陕西,出口增长主要由机电产品拉动,其中优势商品汽车(87.7%)拉动全省出口额增长约8个百分点,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增长2.7倍)占全省汽车出口额的比重提升至近五成。
中部地区出口增长承压,而出口结构调整的动能已在积蓄,河南(-1.0%)、湖南(-16.6%)、江西(-22.5%)出口额同比负增,其中湖南、江西连续两年负增,但降幅较前三季度均有收窄。上述三省的传统优势商品多趋于负增,如河南的手机、湖南的钢材、江西的电子元件。与此同时,接续优势产品增长亮眼,但尚不足以完全弥补下滑份额,如河南、湖南的汽车,江西的平板显示模组。
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速的分化,或是由于随着中西部产能转移的推进和西部口岸枢纽的建设,中部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优势型商品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中部省份可以借鉴安徽经验,积极推动自身产业体系升级转型,培育出口的新增长点。
回顾2024年,各地经济增长较上年总体放缓,相似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的地区表现分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更快的地区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
展望2025年,具备创新优势的东部地区可以把握人工智能等风口产业的迅猛增长期,支持算力投资、模型开发和应用创新,加速我国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为下游产业生态创新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中西部在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三重因素加持下,具备制造优势的地区可以更大力度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寻找出口的新增长点;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则更多承担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的角色,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规模。东北三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冰雪经济、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
具体而言:对于东部地区,一是产业动能表现分化,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 “强者愈强”,而广东增长持续放缓。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在装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船舶航天、新型电子设备等新动能持续集聚,有力拉动投资或扩大出口,共同支撑经济稳步的增长。而广东的房地产对增加值和投资的拖累作用仍较大,汽车、专用设备等主导产业增加值也趋于负增,经济结构调整仍在持续、接续动能尚待加力。
二是海南、上海、天津、北京等消费能级较高的地区消费增长面临挑战,拖累经济稳步的增长。2024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相较于中西部消费整体增长较快的格局,东部高能级地区表现较弱,或与当地三产占比更高有关(详见我们2024年8月发布的《京沪粤消费缘何放缓——2024年上半年省级地区经济运作情况》)。
三是关注AI产业在东部头部省市高度集聚,有望带来经济新增长点。DeepSeek的火爆出圈,加速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国产大模型的发展进程。东部头部省市在相关人才、企业、配套上的集聚度都具有相当优势。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备案情况去看,截至2024年末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分别有105个、60个、32个、24个、18个大模型完成备案,合计占全国总量的超八成,北京、上海均已提前完成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3000亿元、规上产业规模4000亿元的目标。头部企业为下游带来了开源生态,如苏锡常等长三角城市算例平台多已接入DeepSeek,使更多本地AI企业可以基于此进行应用开发,或将加速应用环节的创新发展。
对于中西部地区,一是高端装备发力,湖北、安徽、河南等制造大省跑出亮眼增速。中部承载着我国“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湖北、安徽、河南等均实现了全国领先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新能源汽车、电子元件、锂离子电池、新型显示等高端装备细致划分领域加速集聚,产品产量和出口规模也相应扩大。
二是新能源、新材料发力,内蒙古、新疆、陕西等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加速。作为传统产煤大省,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在原煤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把握新能源、新材料转型机遇,近年来都实现亮眼的投资和工业增长;相较而言,山西煤与非煤产业增长均放缓。从2024年12月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可窥见一斑,先进制造业集群不在集中在经济大省,资源型产业也可以走好“高精尖”的道路,如内蒙古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和包头稀土新材料集群、新疆的乌昌石光伏集群、甘肃的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河南的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等均榜上有名。
对于东北三省,经济复苏略有放缓。东北经济第一大省辽宁保持稳健增长,投资增速创十年来最好成绩。吉林增势放缓,投资和经济提高速度均回落至全国水平以下,汽车、石油化学工业、食品等主导产业增长均承压。黑龙江经济稳步的增长持续落于全国尾部。2024年12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冰雪经济作为东北经济的新增长点,对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望从冰雪旅游扩大至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全产业链。
[1]本文未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纳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